各位親愛的家長、小朋友: 隨著天氣日漸炎熱,學生從事水域活動的頻率漸增,究其原因在於「非上課時間下午時段」以「自行結伴出遊」至「溪河流戲水」之頻率最高,週末、假日及暑假期間從事水域活動時,應注意下列事項: þ 隨時留意學童狀況 þ 應有家長陪同 þ 選擇安全地點 þ 穿著合適服裝 þ 留意天氣變化 此外,參與校外運動時,也因注意: (一)運動環境的安全性。如選擇合格游泳池,並有救生員在場。 (二)足夠的熱身活動。 (三)避免運動傷害意外發生。 (四)注意身體水分補充。 (五)運動後維持身體保暖。 (六)切勿過於激烈或超過身體負荷之運動。 |
水域安全宣導
水上活動基本救生法
救援的主要目標有二,其一在減少災害的損失,其二在避免災情的擴大。維護救援者的安全,為達成救援目標的首要工作。救援者在岸邊或以限制性的涉水方式施救,通稱為「基本救生」,亦為最快速、最安全的救生方法。不需要特別的水上救生訓練,只需要具備正確的救生概念,經過簡單的練習即可做到。 一、藉物救援: 運用任何可以延伸或抛擲的物品,給予救援。 (一)延伸法: 依現場地形地物,首先確認自己站立地點、姿勢是否穩固,利用可使用之延伸物救援,如樹枝、木桿、竹竿、汽車天線、救生鈎等硬質延伸物,或衣服、毛巾、消防水管等軟質延伸物,伸向溺者給予救援。伸出時要注意尖硬物件會造成溺者傷害的因素,應由溺者身側橫向移動交給溺者,不可直接伸向溺者,以防刺傷。 (二)抛擲法: 1.繩索:將繩索前端打結(增加重量),抓在繩子的另一端,直接拋向溺者,繩索應越過其頭部。 2浮具連結繩子:將救生圈綁在繩子的一端,手抓住繩子的另一端(不得纏繞手腕或固定在身上)抛給溺者,拖其回岸或用繩子連結其他浮具抛給溺者。 3.救生拋繩袋:將浮水救生繩裝入布袋內,握住繩子的一端(不得纏繞手腕或固定在身上),直接拋向溺者(越過其頭部),拖其回岸。 4.隨手可得的漂浮物:可直接將漂浮物,如保麗龍、冰桶、球類、內胎、塑膠袋(充氣、加水)等,拋向溺者,使其能藉物漂浮水面,等待救援 二、徒手救援: 無法藉物救援時,才可使用徒手救援。 (一)手援: 溺者落水處,距離岸邊很近。救援者趴俯岸邊,抓住岸邊固定物,另一手抓住溺者,拖其上岸。 (二)腳援: 在手援達不到的距離,用腳去拖救,如此可增加拖救的距離。溺者抓住救者腳部時,立刻拖其回岸。 三、涉水救援: 涉水救援的要件為風平浪靜、無湍急水流且水深不超過救援者的腰部。 (一)涉水藉物救援: 攜帶漂浮物涉水接近溺者,以不接觸溺者的方式,引導溺者抓住漂浮物(如救生圈、救生浮標等) 或延伸物(如木板,樹枝等) ,以不直接接觸的方式救助溺者上岸,不會有糾纏的危險,對救者與溺者都非常安全。 (二)涉水徒手救援: 救援者必須先確認自己站立地點,在水深不超過腰部且能夠以穩固的姿勢站在水底的位置,將自己固定,用手伸向溺者,待抓牢之後,拖救其回岸。 資料來源: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 相關網站與防溺須知如下: (一)教育部學生游泳能力網站(http://www.sports.url.tw/), (二)內政部消防署防災知識網→登山防溺篇(網址:http://www.nfa.gov.tw/nfa_k/)。 (三)交通部觀光局臺灣觀光資訊網→水域遊憩活動安全宣導(網址:http://taiwan.net.tw/w1.aspx)。 (四)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防救災數位學習網→水上活動注意事項(網址:http://124.199.65.72/elearning)
|